前日受邀参加液体工坊体验日活动,来到重庆探访了这家从贵阳走出来的酒吧品牌。整个探访过程以顾客视角展开,无论是舞台的演出还是产品都给到人非比寻常的体验。现场与液体工坊创始人陈冲与樊坤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了解到这家不同寻常的音乐酒吧是如何诞生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正在走向蓬勃发展的夜经济变革正在发生。
野蛮生长的音乐梦
当14岁的陈冲第一次听到“到底怎样才算好不算坏,到底怎样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时,还不太明白歌词的意味,但脑内早已幻想过无数个现场的画面。他说:“那是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彼时也将那颗跟音乐梦想有关的种子扎进心底。
如同那个时代走入音乐世界大多数青年一样,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陈冲没有一条明确的学习之路,而是通过一首首歌曲的生扒硬弹,野蛮地学习着音乐技艺。渐渐地,“老冲”这个名字,在西南的地下音乐圈逐渐小有名气。
但商业化土壤的稀薄,让他们的乐队像是一颗落在荒漠的种子,只能依靠酒吧演出维持着基本的生计,按照市场的需要,无奈的表演着通俗但热门的那些曲目。这就像是一份工单,让老冲和他的乐队陷入了艺术的低谷,难以突破自己的创作极限。他们渴望着被伯乐所发掘,但现实却让他们感到无望。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如此,老冲仍然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希望可以实现自己野蛮生长的音乐梦想。
隐秘国度的转折
在束河的那段经历中,老冲仿佛找到了摇滚乐的另一种生存之道,像是从狭小的石缝里冒出一丝生命的绿芽。束河的自由氛围,让他发现商业与音乐也可以相辅相成,而不是彼此对立。这个短暂的乌托邦之旅,在老冲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他开始思考如何在商业的桎梏中,寻找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随着中国独立音乐产业的发展,老冲开始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实践。他开始重新审视乐队的商业模式,思考如何在商业化的压力下,仍能保持音乐的独立性和品质。他开始注意到现场音乐和餐饮业的结合方式,试图打破传统的商业演出模式,创造出更为多元化的商业演出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老冲并不孤单。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人开始关注商业化运作,试图找到一种更为自由、更为符合自己音乐理念的商业模式。他们试图在商业与音乐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保持音乐的独立性的同时,仍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或许仍在摸索中,但正是这种摸索,为独立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老冲的束河之旅与时代的风声让他对于“做理想的音乐”这事又重燃希望。
一个新的音乐宇宙
2019年,随着《乐队的夏天》的大热,小众文化逐渐成为了大众娱乐的一部分。年轻人们对于音乐的偏好趋向于多元化,线下livehouse演出和音乐节纷纷涌现,一票难求的景象也随之而来。但对于那些想要体验不同音乐类型的年轻人而言,要去哪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所呢?
老冲便思考如何打造一个既能够满足年轻人多元化的音乐需求,同时也是包容自由的空间。于是他找到了在酒吧行业深耕多年更擅经营管理的老友樊坤一起在贵阳市的大同街9号开设了一个名为“液体工坊”的场所,他们试图用音乐突破圈层的壁垒。在液体工坊,音乐演出的风格并没有被局限,几乎所有种类的音乐都能在舞台上得到呈现。液体工坊似乎把舞台看做一个分享的平台,不断创造带给顾客更多不同样式的音乐体验。
荒原小船,驶向大海
作为远离摇滚文化中心的贵阳,今天的液体工坊犹如一艘特立独行的小船找到了自己的航道,与每个城市的音乐梦想守望者们结伴同行。截止目前目前已经在贵阳与重庆开设起4家门店,聚集了70多位杰出的音乐人,据称也将在未来走向全国更多的城市开设站点,继续探索音乐文化与夜娱乐经济的融合新方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