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以乡村旅游破解各地名特优“土特产”提制增效难题,以品牌影响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应是基层干部要关注的。乡村振兴核心是发展产业,产业兴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脚踏实地客观看待。为发展乡村产业而牺牲环境、资源等做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青山绿水就是资源,优美的地域环境就是打造乡村旅游的优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简单理解就是:吃、住、行、游、购、娱,而这几项对应的可都是大问题、大课题;有了行才有游,畅通交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此项为巨大投入。对行住游等不做过多赘述,就讲吃这一道。
吃,看似简单,果腹而已,实则吃的背后包含着巨大的生产劳动,需要众多单位、部门的保障。笔者以为世界有“两个吃”,其一是:居家为代表的“个体性的吃”;其二是:机关企事业部队和社会餐饮为代表的“群体性的吃”,试想每时每刻东西两半球有多少人在参与吃有关的劳作?一个“吃”字带动上下游以农业、科技、文旅、交通等等庞大链条,故此吃是篇大文章。
最近平谷区提出了“吃在平谷”这一独特发展理念,这与常年奔走于各地推动“美食助农”工作的笔者想法不谋而合。2022年2月23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召开座谈会。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平谷区农业中关村论坛、科学素质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高大尚”平谷等方面深化合作。笔者作为北京市科协助力乡村振兴“美食富农”专家,也曾提出以“乡村味道”理念,意在将平谷域内名特新“土特产”利用烹饪科技深度开发,让乡村味道成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法宝。
继“御桃文化宴”平谷推广工作初战告捷,继梨花节、桃花节后又将迎来“香椿文化节”,东樊各庄村委会、平谷职校和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宣教中心邀请北京农学会专家、科技特派员王云老师来到峪口镇,为香椿节录制“科普食椿”宣传片。京郊平谷东樊各庄香椿可谓久负盛名,种植历史悠久,其特点是:味道香浓、色泽红艳、质地鲜嫩,特别适合谷雨前采摘。民间素有“雨(谷雨)前椿芽雨后笋”、“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之说。作为平谷区职业学校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援疆、京蒙协同发展、打造美丽乡村等工作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张永东校长更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平谷乡村旅游开发的专家型领导,与师生一起调研、著书立说,培养了大批具有先进理论基础和扎实技能的烹饪工作者走上工作岗位。
作为一名本土化职业教育工作者,张校长特别认同王云老师所提出的:一桌“御桃文化宴”诠释智慧平谷农业中关村新格局,吃作为现代消费的主体,串起整个大农业链条,用一桌新的“乡村味道”将平谷区现代农业捆绑在一起。如平谷大桃发源地大华山鲜桃、林下赤松茸、金海湖鲜鱼、峪口香椿、北寨红杏、茅山后佛见喜梨、夏各庄红薯、大兴庄菊花、首农峪口禽业等等,而恰恰这些几乎又都是平谷区知名“土特产”。乡村味道是以烹饪科技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让乡村味道成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法宝,最终让乡村“吃的消费”撬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全体走上致富路。这次张校长亲自安排校方精心准备原材料、摄影师、录像师,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为录制创造了佳绩。
平谷作为京郊农业大区,在桃花初放之际,各种知名“土特产”将依次粉墨登场,其与节令饮食和养生息息相关,同时借助发展乡村旅游之际,恰可以深度开发具有较强季节性的土特产,使其最大限度为农增收,让作为一产的农特名优向二产、三产,农旅体融合发展,让土特产深加工惠农成为平谷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张校长介绍,峪口香椿是平谷著名土特产之一,王云老师根据传统饮食文化以“人有我优”思路,汲取昔日传统烹饪工艺智慧,把尽人皆知的“炸香椿鱼”升级成为集乡土资源大全的全新菜色。王云老师选取金海湖大鲤鱼肉和峪口禽业“思玛特”鸡肉为重要辅料,恢复了传统古法“炸香椿鱼儿”和“炸香椿鸡”,并在露天较为简陋的条件下,细致入微地演示了着两个作品,还重点介绍了十几种香椿食用的加工方法,王老师所讲作品即将走上餐桌,目前在峪口烙盒子饭店就有销售。
要想做好大家心目中的乡情味道“土特产”深加工与推广工作,首先要结合新消费,围绕市场资源配置,利用科技创新结合地域文化,开发成为经得住市场考验的,带有新时代特色的“新土特产”,更要赋予其新内涵。就以这两个作品为例首先诠释了“吃在平谷”之理念,同时弘扬传统文化,同时起到了促进新消费,更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赋能了“土特产”深加工与就地升值,走集体富裕创出新路;据透露接下来王云老师将依据史料恢复汉“张戡葵花峪米献肉”这一失传已久之历史名肴,为“吃在平谷”再添一道菜。以美食助农可谓投入少、见效快,亦为最佳途径贯通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打造新产业集群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注:东汉﹒张戡是把江南水稻引种京郊第一人。出自《后汉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