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桦之)近日,从刚刚在北京落幕不久的第十九届中国科学家(国际)论坛上传来消息,知名软件工程智能化专家符登民荣获“十四五”软件工程科技创新先锋人物称号,与此同时,其主导研发的创新成果“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开发辅助平台V1.0”入选 2021软件工程科技创新优秀发明成果,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新技术与业务端的耦合程度持续提高,国内基础软件也来到了新技术周期的起点,同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软件和信息服务的需求持续强劲,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看待传统的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如何看待和利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作用与价值,来帮助我们软工人解决软件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符登民长久以来思考和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此之前的工作经历中,符登民多年来致力于为各大企业提供业务转型、系统改进、软件智能化等技术服务,直到回到家乡城市自主创业后,他也一直勤耕不戳,持续研发了一系列服务于各大应用企业和软件工程行业的知识产权成果,其中就包括此次获奖的“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开发辅助平台V1.0”,以及“基于分布式计算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V1.0”“一体化智能企业管理运营系统V1.0”“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软件安全检测系统V1.0”“基于区块链财务风险管理系统V1.0”等等,这些知识产权成果都顺应了软件产业服务化、平台化、融合化趋势,为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提供动力。
符登民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于软件工程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从技术层面上看,软件工程整体的技术体系结构将逐渐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转换,大量的软件开发和设计将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为基础来展开。从模式上看,软件工程的模式涉及到设计模式、开发模式、交付模式和运维模式等多个方面,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这些模式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再者,软件的设计模式将基于技术平台和行业场景来展开,开发模式将全面迁移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上,比如基于PaaS来进行软件开发将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而交付模式和运维模式也离不开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支撑。另外,传统的软件工程以解决具体的逻辑问题为出发点,软件工程本身整合资源的能力是比较有限的,在多数行业场景下,软件产品只是一个工具,但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软件本身将完成从工具到“材料”的转变,软件本身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空间,这一点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会越来越明显。
因此,对于软件设计和开发人员来说,积极拥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出发,符登民于2020年6月开启了《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探析》这项课题研究项目,并于今年年初顺利结题,并且还被中国权威科研机构评为科研成果一等奖。该课题针对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类型及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云存储技术、虚拟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和信息安全等层面,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具体应用类型。该课题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成为软件工程行业发展的一大助力,为业内众多专家和软件从业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当前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方面仍然存在新技术创新能力尚待强化、技术安全存在隐患、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必定会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与大众化的特点。符登民表示:“为了能够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软件能够运行的更高效更精准,提升工作质量与运行效率,必须持续拓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计算机安全技术安全性能,强化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这样才能形成软件技术创新合力,提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内在价值,形成强力的智慧中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