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变革催生“新物种”
刚过去的2022年,是许多人都会难忘的一年,在疫情影响、产业周期变化、企业流动性紧缩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叠加之下,包括地产在内的很多行业和企业,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过,危中有机,否极泰来,这是不变的道理。2022年也是很多行业,借此进行深度结构化调整和改革的一年,是大家重新审视自己,推动新旧发展模式切换的一年。
不久前,政府部门刚刚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强调,地产行业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此前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清晰地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最新政策中数次提到的“新的发展模式”,绝非偶然,而是要求企业洞察和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寻找低负债、低风险、轻资产、长期主义的发展模式。
一直践行“蜂巢城市”的复地,已经在探索地产和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产业投资和运营双轮驱动模式的道路上深耕多年。
趋势:核心在于产业
“蜂巢城市”模式的本质,就是以产业为核心,走“产地房”的道路。
何为“产地房”?
·第一项要素就是“产”。即帮助各个城市,寻找和落地优秀产业,充分做好产业规划,以核心产业为先导,发挥导向和聚集作用,吸引产业链的完善;
·第二项要素是“地”。通过对城市禀赋的深入研究,通过产业布局的精心规划,实现一城一策,做好土地的综合规划开发;
·第三项要素才是“房”。值得一提的是,复地在“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了其内涵,将之称为“场景开发和打造”,也就是打造承载不同产业的独特场景载体,以及让产业与城市更新、与家庭幸福能够协同发展的最佳地标。
在产地房模式下,最终形成的是适宜产业发展的软环境。这里既有产业的集聚,也有生活的繁茂,是一个个类似蜂巢的、可以自由和无限拼接、互动的产业生态圈,也是美好生活方式的聚集地,更是人们宜家宜业的一站式幸福生活入口。由此,“蜂巢城市”模式实现了产-地-房的正向循环。
比如上海外滩打造的核心地标——BFC外滩金融中心,就是一个“金融蜂巢”的典范,也是复星蜂巢“十年磨一剑”的成果,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融汇了金融办公、商业购物、艺术中心、文旅酒店、健康管理、时尚会展等多个产业,产、地、房在此协同发展,并发挥出巨大乘数效应。
/BFC外滩金融中心/
更有意义的是,BFC还与毗邻的豫园商圈,形成两个产业“蜂巢”之间的互动,构成了融合文化艺术、旅游消费、金融商业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豫园”文化片区,不仅将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生活体验地,还将结合外滩金融集聚带,打造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区。
目前,复地已经在全国20多个城市,打造了数十个这样的综合性产业地标,也成为当地城市的著名文化名片。
/全国各地的“蜂巢”地标/
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充满活力的产业。复地的蜂巢战略,就是坚持产业为本,以产促地,产业与地产有机协同。产业为地产带来价值增值,地产则优化产业空间,为产业发展服务。
进化:蜂巢模式的新升级
经历了2022年的考验,行业迎来了新趋势、新模式、新经济的孕育。而“蜂巢城市”的打法,也在挑战中不断升级和进化。
当下,市场正在迎来两个巨大的机会:一个是规模巨大的存量资产,对提质改造,对高效运营的渴望;一个是越来越多的城市,诚恳寻求对产业链的集聚和完善。
一方面,行业正在从增量开发,进入存量优化运营的阶段。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原先的大规模增量建设,正在转为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经济发展也在从依靠增量投资拉动,向存量效率拉动的转变。在城市发展、政策风口、资本红利等多重利好的驱动之下,存量资产管理的机遇前所未有。
/南京复地·明日之城(效果图)/
另一方面,各城市的产业开发和落地,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招商模式,而是从零散的产业点到完善的产业链,从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一条线,都在加快闭环。
/合肥云谷金融城/
虽然发展趋势已日趋清晰,但真正驾驭也充满挑战:这要求企业“左手”有优秀的产业投资运营能力,“右手”有成熟的场景开发和管理能力。
而这两个能力,恰好是复地多年来一直在核心构建的。2023年,复地对自身的定位又有了更新的诠释,那就是要做业内优秀的“产业研发和运营能力驱动的资产和基金管理者”。
目前,依托身后复星全球化产业布局的独特大生态圈,复地正在构筑两大能力和四个底座。
·首先,是产业蜂巢的“集成研发”能力。以此助力一个个城市,突破和解决自己在产业研究、布局、落地到真正运行的一系列关键节点;
·其次,是产业蜂巢“运营提升”能力。围绕城市产业落地之后的“招”“促”“管”“退”等各个环节,提供从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当然,实现上述两大能力的底气,还源于复地“四个底座”的构建:生态型人才组织文化机制、稳健的财务资本运营能力、敏锐的市场客户洞察能力、统一高效的在线化数字化能力。
在复地看来,未来行业的希望,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产业”中。转型的过程中必将伴随阵痛,而通过主动的求变,一定能够将阵痛转化为前行动力,顺应着新的时代浪潮,涌入新阶段。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