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空世家,起源于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历经九代传承,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医学技术。其传承的三空李氏正骨术被国务院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三空世家历史,要回溯的1678清康熙十七年。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李氏族人在家门口见一衣衫褴褛的老者摔倒,遂将其背回家中救治。月余后,老者病愈,取怀中《接骨秘方》相赠。正是李家的“仁善之举”,换来被助之人的全情回报。从此之后,李氏族人走上了行医之路。
乾隆年间,李氏家族举家迁至关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八拜乡三空村)定居。在中国风雨飘摇的三百年里,于内蒙古的一隅小村,延续着“卖好药、选地道”的不欺精神,以务农为主,兼为患者治病。久而久之,以正骨术著称乡里,“三空接骨匠”名声鹤起,这就是早期三空世家的起源故事。
清末明初,随着旅蒙商业的发展,三空世家接骨药先是被旅蒙商人驼队作为自备药携带,后来作为商品远销大库伦(今内蒙国首都乌兰巴托)和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伊犁一带。
民国时期归绥市市长(现呼和浩特市)王志彬,胫腓骨(小腿里的两根骨头)中段骨折,三空世家第六代传人李枝将骨头接好后,用祖传的接骨药治疗,没有留下任何残疾。他非常感激,给李家送了一块大匾,当时轰动整个归绥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李枝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祖传秘制药送给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八路军战士用作治疗骨伤疾病,解放后姚喆将军专门到李家致谢。建国初期,李家接骨药在呼和浩特市小召前街复兴号惠丰轩代售,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归绥市奋斗日报给予刊登报道,引起极大反响。
图:90年代,三空世家第七代传承人李秉文为患儿诊疗
1950年代李枝先生和其子李秉文先生受时任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邀请,先后两次用祖传秘制药为其家人治疗骨伤疾病,其良好的医技、医德、医风得到了乌老的肯定和赞扬,为李秉文题词“正骨世家”。
图:乌兰夫与布赫的题字陈列于三空世家博物馆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原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文精分别为第八代传人李涛题词“正骨世家,医德长存”和“世传正骨技艺高,祖训医德家风好”。
图:三空世家第七代传承人李秉文(中),第八代传人李涛(右),第九代传人李昱霖(左)
图:90年代,国外患者与三空世家第七代传承人李秉文合影留念
90年代,德国、法国、蒙古国、瑞典、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智利(按拼音首字母排序)等国际友人也纷纷前来内蒙古呼和浩特三空世家,慕名求医。
现如今,在李氏族人的坚守下,三空世家历经九代传承,定位于大健康产业中的中医康复养生,将三空李氏正骨世家 [1] 多种祖传古方“接骨散”、“接骨丹”、“早期汤药”、“外敷洗剂”、“伤科跌打丸”、“腰腿痛消丸”、“颈肩痛消丸”、“茯苓乌梢蛇酒”、“膏药”等十几种珍贵的接骨配方产品化,通过正规批号、正规渠道推向全国,帮助软组织、脊柱、关节劳损、损伤及退行性病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2021年,三空李氏正骨术经国务院公布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中医药类目。
所获荣誉:
2014年,“三空李氏正骨”呼和浩特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2015年,“三空李氏正骨”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2016年,“三空李氏正骨医院”被授予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习基地 ;
2018年,经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第九代传承人李昱霖被列为呼和浩特市级非遗传承人;
2021年,经国务院公布“三空李氏正骨”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22年,经中国国家文旅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公布,第八代传人李涛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