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中伊两国的文化交流,提升伊朗青年对中国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认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宁波市奉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宁波市奉化区图书馆、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临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的“中伊青年采风创作计划”活动于6月19日至23日在浙江举行。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承办方,依托全国非遗传承人研究研习基地、省级非遗传承与研究基地、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积极筹备、广泛联络、精心策划非遗课程和活动方案,伊朗青年学者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师生一道,与地方文旅广电局一起,圆满完成了曲艺、非遗技艺的学习和课程输出。
开班仪式上,浙艺院长施俊天向伊朗青年学者们介绍了学校和本次采风基本情况。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十多年来,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多项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浙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的总数居全国第一,获得优秀非遗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学校现有专业涵盖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六大类非遗,各专业非遗类课程非常丰富,非遗类专业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采风以“非遗文化”为主题,通过校内体验与校外游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对浙江非遗会有更多直观了解。
两天的校内学习,青年学者和浙艺师生一起聆听了《非遗与生活》的课程,手工艺学院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教师陈沁杰主讲了《年画里的中国》,展示了众多精美的年画收藏;手工艺学院陶瓷修复专业教师傅菲菲主讲了《龙泉青瓷》,重点讲解了龙泉青瓷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随后大家观摩了手工艺学院的作品展,体验了文物修复、扎染技艺、陶艺、戏曲等非遗课程。
在文物修复课上,手工艺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师朱伟杰说,雷扎伊的作品经历了失败、再做、再失败、再做、成功的过程,但他很享受创作这个过程。雷扎伊坦言,伊朗也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文物修复,自己还是第一次,这是一项充满魅力的工作。
扎染课上,手工艺学院民族传统技艺教研室主任胡锦霞表示,每一位体验者都有很多问题,对原材料、步骤和最后的呈现充满了好奇,大家都非常认真,亲自设计,完成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青年学者们在戏曲学院聆听了京昆教研室主任郑佳艳的讲授,穿了戏服、舞了水袖,闫肃意犹未尽的表示,她对中国京剧、越剧和传统乐器非常痴迷,希望有机会能来浙艺进行专门的学习。
采风过程中,伊朗青年们游历了台州临海、宁波奉化和余姚等地,感受了临海的江南长城,奉化的十里红妆,余姚的河姆渡文化,走访了紫阳街、王阳明故居,考察体验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奉化图书馆他们与当地朗诵爱好者一起参加音乐朗诵会,雷扎伊朗诵了伊朗经典诗集《果园》的片段《珍珠》。闫肃、安妮、Amir三位青年学者在图书分享会上推荐了自己喜欢的图书,并在雷扎伊的带领下将伊朗图书赠送给了奉化图书馆。
浙艺党委书记薛亮在结业仪式上表示,整个授课内容丰富、安排合理、形式新颖,是一次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富有特色的综合性采风研学。薛亮强调中国与伊朗拥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往来相交,丝绸之路将二者紧密联结,今天中伊两国人民的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短短五天,大家一起体验了江南的梅雨天气,经历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度过了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深刻感受了中国的民俗文化,相信这些经历会让大家更加热爱浙江山水,更加喜欢中国文化。“人心之间,有路相通。”这句著名的伊朗谚语,在这次采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伊朗青年学者与浙艺师生都是中伊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
薛亮为伊朗青年学者颁发了《非遗与生活》课程结业证书,并与大家一道包粽子度过中国传统节日。
结业仪式当天,青年学者畅谈了学习体会。大家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了解中国,了解浙江的机会,近距离走走看看,才更明白,中国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其实是历史沉淀的结果。感谢浙艺,感谢老师们,安排了丰富的、富有特色的非遗课程,大家的同心协力、精准计划、热情友善,让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会将中国、浙江和浙艺介绍给伊朗人,为推动中伊文化交流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