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迈入“超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22.4%,超过168万人),叠加土地资源紧张、养老成本高企等原因,跨境养老需求持续扩张。安老事务委员会预测跨境养老消费潜力达年均120亿港元。全球范围内,高成本地区长者向生活品质更高、成本更优地区流动已成趋势,如日本长者在东南亚养老的“银发移民”现象。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成型(尤其深中通道通车),内地的居住和医疗条件的优越,为香港长者北上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基础。
二、需求分层:香港基层与中产长者的意愿鸿沟
深度老年化的香港人口,因应其特殊的人口结构,不同阶层的人士对于北上跨境养老的需求也呈现出显著的分化:
1、基层长者意愿低迷:香港政府针对基层长者推行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由于享受该计划的长者在内地入住的都是传统养老院,加上基层长者深度依赖香港政府的社会福利,导致该计划从2014年推行至今11年,参加计划的香港长者不到500人。基层长者宁愿等待18至36个月去轮候香港安老院的床位,也不选择到内地养老,对北上养老的意愿低迷。
2、中产长者需求旺盛:香港长者中70%以上有意愿到内地跨境养老的,是占香港人口比例较大的、经济实力强、追求生活品质的中产人士。他们对养老服务的品质期望和要求都较高,包括专业的医疗护理、个性化的生活照料以及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等,其核心诉求已超越基本生存,转向“有尊严、有自由、有社交”的第二人生。
三、从香港中产长者的选择逻辑看跨境养老的市场趋势
香港中产长者对内地养老方案存在三重排斥:
1、传统养老院:环境局促、服务粗放,被港人视为“失去尊严的牢笼”;
2、保险公司郊区项目:港人不习惯远离都市圈、生活配套匮乏的项目。半封闭社区,老人集中居住,生活自由度较低;
3、自置房产养老:缺乏专业医护兜底,突发健康风险无处化解。
其理想模型是:市区核心地段+港式服务+自由社交空间+居家照护——本质是“无落差的香港居家生活迁移+高品质服务”模式。香港中产长者要的不是“生存式养老”,而是“有品质、有自由的第二人生”。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未来的跨境养老市场,是符合港人需求的高品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而不是保险养老社区,更不是养老院。
四、承接高品质需求,中山具备先发优势的内缘和外因
1、中山——这座与香港血脉相连的侨乡,无论是地缘与文化、良好的医疗基础和较低的物价水平等,都具备了发展高品质跨境养老的优越条件。加上深中通道的通车,中山使用香港医疗券和药械通定点医院的增加、港人居住证和医保购买的便利等内在优势,中山有望成为“高品质跨境养老”的首选城市。
2、港资企业打造的成功样本
纵观整个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能具备承接香港中产长者高品质养老需求理想条件的项目绝无仅有。2023年,港资企业信辉康养年在中山市石岐区打造了第一个创新型高品质的港式居家养老项目,打破养老“郊区化、集中化”的定式,落地港医港药系统。现在项目的跨境入住率达95%以上(港人及海外长者),创行业纪录。香港电台等传媒多次对该项目进行采访报道,这家港资公司的成功样本打造了一个“跨境养老的标准”,成功印证了香港中产核心诉求。
五、认知和资源错配:中山需防范流失的机遇
面对年均120亿港元的跨境养老消费潜力,其主要来自于香港中产长者的巨大需求。中山应把握近水楼台的便利和已经落地优质项目的市场先发优势,加大力度巩固领先地位,抢占市场份额,筑起高端康养产业高地。
但据了解,中山在对高端康养产业方面的支持却存在令人扼腕的价值认知倒挂和资源错配现象,主要体现在金融和政策的扶持缺位。
中山为加大跨境养老服务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人行中山分行创新推出“抵押+信用”贷款模式,给予4家养老机构合计1871万元授信。但这些授信却是全部给了本地传统养老机构。从跨境养老的市场分析可见,本地的传统养老机构难以承接港人高品质跨境养老的真正需求,而且传统养老机构无论是定位和对产值的贡献都相对较低。反观上文提及的、跨境养老客群95%以上是香港及海外华侨的港资企业信辉康养,因在中山发展新项目需求向银行融资时,被8家金融机构拒贷。银行风控模型面对港资企业,仍固守“砖头价值”,对“跨境服务溢价”“港客消费流量”等新经济要素视而不见。导致港资企业的创新型跨境养老产业遭遇系统性融资否决,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困境,更是城市发展战略的严重警示。
这家中山唯一符合港式标准的CCRC,运营三年来接待港客超2000人次,却没有得到任何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支持,导致该企业因流动资金缺口被迫暂停在中山的新项目拓展。反观深圳、珠海、佛山等地,分别提出对优质项目提供建设成本30%的补贴,设立数亿元跨境养老信贷专项的低利率贷款等政策,吸引优质跨境养老企业的进驻。信辉康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深圳罗湖笋岗街道将其招商落地,计划在当地发展项目。
六、是“领先者”还是“二流跟随者”,中山应作出抉择
中山在发展跨境康养产业具备了先天的、先发的优势,这是市场自然形成的结果,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山应该及时把握住跨境养老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在大湾区康养产业格局中成为领先者,而不是沦为二流跟随者。
中山必须清醒认识到:资源错配本质是制度供给与产业升级的脱节,是对中山跨境康养产业优势的扼杀。中山的抉择不仅关乎千亿养老市场主导权,更决定其在大湾区价值链中的位势。当深中通道将地理距离压缩至1小时,中山亟需通过制度创新缩短“政策距离”:破除金融桎梏、支持优质企业,贯通医疗数据、构建产业生态,方能在现在的跨境养老和未来的银发经济浪潮中,从被动承接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时间窗口正在收窄——破局需雷霆手段,更需系统思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