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亦将经历巨大的变革。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城市发展的理解与认知是规划的灵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和知识经济、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空间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近代以来全球城市化频率周期为25年,美国、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比仅为10%。因此,在当下,我国在参与全球分工,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潮流的同时,还需要创造和保留本土化的城乡空间与经济形态,在充分突显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城市区域规划注入崭新、独特的文化活力。
作为我国知名的城市和区域规划专家,石玉庆已在城市和区域规划设计建筑行业深耕十余年。大学毕业后,石玉庆就职于绍兴文理学院,担任讲师兼研究生导师。在职期间,石玉庆凭借自身的丰富的经验与所学的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基础支撑。结合当下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他针对绍兴市规划发展主持完成了“绍兴市滨水景观规划艺术现状及发展研究”、“乡村环境艺术形态构成及发展研究——以绍兴郊区为例”等课题项目。这些项目科学地借鉴“田园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紧缩城市理论”等经典理论来规划、改造、建设乡村,强化绍兴市城市文化根柢的建构与创新。这种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的城乡发展新逻辑,是城乡高品质发展的真正实现路径和切入点,可以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实践中,石玉庆不仅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还亲自深入学习和研发行业城市和区域规划技术。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石玉庆领先同行将OSG、BIM、VR、块结构稀疏度等高新科技融入到城市和区域规划项目实践中,并研发了诸多行业领先的原创性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为中国城市和区域规划行业科学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的技术保障,如“基于OSG三维渲染技术的城市空间设计模型”、“基于块结构稀疏度的图像仿真修复模拟系统”、“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修复模拟系统”和“基于VR技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效果模拟系统”。它们是其众多优秀研究成果的杰出代表。这些技术成果高效解决了城市规划建设数字化管理、古建筑修复、图像仿真修复、城市景观规划效果模拟等诸多行业关切的发展难题,为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各个细分领域提供了极为优质的科学化解决方案,为保障城市和区域发展质量、促进行业整体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科技引领示范作用。
关于这些技术成果的开发思路,石玉庆表示,他充分考虑到当前建筑环境、山体、水域、道路、绿化等因素对城市规划方案的影响。例如,石玉庆所研发的“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修复模拟系统”通过BIM软件,利用GIS技术逆向建立古建筑的三维模型之后,再利用其他软件可以建立古建筑的模型,最后就可以从前往后建立古建筑精确的三维模型。系统其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完全符合古建筑保护的特殊性,实现古建筑信息的一致性,并展现了修复效果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特点。这使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化,也让石玉庆成为中国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
在采访中,石玉庆说道,“从生活空间到公共空间高质量建设,再到城乡一体的‘三生融合’是一种文化价值表达。正如美国学者南·艾琳所描述的,徒步穿越城市,所见的街道、拱廊、广场、院落、小区、大街、林荫道、核心区、聚集点等是构成了这座城市清晰、易懂的主题。”他坚持把城乡居住环境当作艺术品来打造,不断探索城市发展新逻辑,让城市重归自然,创造“为民谋幸福”的城乡大服务体系。这也让城镇构建“大于现有大城市的‘引力’”,形成不同类型的“独立区域核”。在学术教研上,石玉庆坚持对中国城市和区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城市和区域建筑理论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他的“新制宜主义城市和区域建筑修复及其文化保护观念”。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多知名人士逐渐将社会责任融入到城市发展规划当中,在不断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在持续输出社会价值。作为对城市和区域规划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业内专家,石玉庆多年来坚持实现城市生活方式的引领、普及和融合创新。在传承古建筑城市规划,他切实增强城市和区域规划设计理念,进一步彰显地域特色、城市特色和时代特征,力求把每一座城市建设项目打造成今天的精品,成为后人的财富。(文/高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