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部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关于生态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受此启发,李庆铁创立了蓝长,并且将“以科技改变环境”作为全体蓝长人的奋斗目标。
一、家国情怀 发奋图强
出生于安徽农村的李庆铁,对家乡的山水和脚下的大地都有着朴实的感情和眷恋。2004年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以及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等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同在蓝天下,共饮长江水!尚在大学读书的李庆铁开始查找资料,了解水环境保护的信息,从此,一颗“要为祖国山河做点儿事情”的种子扎根在心里。
大学毕业后,李庆铁加入一家仪表公司,接触到水质检测仪表,也了解到中国的水质监测技术相对落后、高端水质传感器仪表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等问题。他下决心一定要做大家都用得起的传感器,用中国人自己的传感器,治理好家门口的水环境。后来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以“蓝天”和“长江”各取一字为名创办了蓝长企业,多年发展形成拥有多家子公司的集团企业,希望能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水质传感器及其二次仪表系统。
二、不畏艰难 坚持不懈
自古成大事者,必有坚韧之心。公司刚开始的几年,人力、物力、财力样样都缺,公司举步维艰。针对产品技术薄弱,李庆铁凭着一股韧劲,率领团队骨干钻研先进技术,广泛请教行业专家,积极主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擅长公司运营,李庆铁重新拿起书本,边学习边实践,摸索出高效生产管理策略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李庆铁这种不畏艰难,勤奋学习的习惯,也激励着公司全体员工上下齐心、坚持学习、不断钻研、勇于创新。
水质传感器及配套仪表市场空间广阔,而国内企业相比国际厂商起步较晚,技术壁垒使得高端仪器市场被国外产品主导,价格居高不下。自来水厂长期以来大量应用进口仪器,对国产仪器接受度较低。李庆铁带领蓝长集团,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自主研发了pH、电导率、余氯、溶解氧等多种基础水质传感器,浊度、COD、色度、荧光等多款高端光学分析传感器,以及流量、温度、压力等常规过程测量传感器,并开发出配套的二次仪表和过程控制系统。研发的产品赢得了多个自来水厂的认可,水质监测仪表每年应用量更是超过十万套。
除了水质环保监测之外,蓝长集团研发团队还积极响应各工业领域客户,将水质传感器的应用场景推广到多个工业场景:在市政建设领域,通过系列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城市供水管网和自建设施供水的水质,推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的改造建设;在钢铁冶炼领域,通过水质监测以提高冶金用水的再循环效率和降低用水量;在石油化工领域,通过水质传感器监测从原油与天然气中分离出采出水的油含量,可以实时反馈采出水分离的效果以及时调整处理工艺和确保排放达标。
三、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水质传感器因行业、工艺、环境等差异导致需求千差万别,李庆铁结合行业需求和自身实力,为集团建立了以“批量化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不仅在广泛竞争的通用市场化产品中占据一席之地,更是通过个性化定制满足了高端行业的特殊需求。凭借“人无我有”与“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居前列。
在李庆铁的领导下,集团业务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疫情期间,自主研发的系列水质产品被大量应用于饮用水和医疗污水监测,为各地疫情防控保障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公司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产品已经销往欧、美、亚、非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李庆铁多年来“民族水质传感器走出去”的梦想。
集团相继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单位等资质。目前建立的宝山区企业技术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核级仪表研发基地、江苏省高校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公司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并成为了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东南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及国内众多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集团吸引了多名教授和博士加盟,建立了一支以教授、高工和博士为核心的专家团队,获得了近百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李庆铁本人也被南京农业大学和上海大学聘为企业研究生导师。
结语
“你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实践告诉我们,绿色发展这条路子是正确的。抱一而终,必有所得。李庆铁十几年如一日带领蓝长人坚持以科技改变环境,以实际行动践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职责,展现了新时代民建会员的新风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