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漾)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导演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以及导演本身的性格特征都会在他创作的影片中有所呈现。观看导演张楠的作品时,我们总能从影片“优美灵动的镜头语言”中,找到他对世界的感悟和态度。荧幕中每一道绚丽夺目的光影,镜头里每一个有趣的人物,都是他主观色彩的特别呈现。而这些极具个性特色的电影叙事风格和艺术魅力,都是他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从作品走进张楠,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出于本能、出于热情、出于直觉和感性的价值追求。他充满力度感和生活哲思的创作,是一种“灵魂撞击灵魂”、“灵魂换取灵魂”的创作。在张楠看来,最好的作品永远都是“下一部”。他从来不给自己框定界限,也不排斥任何题材与内容,相较于打造自己的特点,他更希望能在行业中成为一个“没有风格”、不被定义的导演。从早前的电影创作,到后来的网剧《闻香榭》以及和百度虚拟人CG广告(叶悠悠、林开开)的制作,各种类型、平台和渠道的内容张楠都有所尝试和涉猎。即便已经拥有《从地球出发》、《机械画皮》、《最后十米》和《一切如你》等多部获奖作品,但他在影视行业中依旧以虚心学习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
毕竟,从踏上导演这条职业道路开始,他就从未想过要停下脚步。他对电影的执着与专注,早在2005年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展开电影学专业学习的硕士生涯期间就开始了。这三年的学习,不仅使张楠接触到先进的摄影技术和理念,而且为他敲开了影视制作领域的大门,也为他日后在该领域作出的巨大成就夯实了理论基础。硕士毕业后,为继续深造,他选择进入世界顶尖级的电影学院——温哥华电影学院继续进修,这里高强度多元结构、行业沉浸式的教学模式以及最为先进的教学设备、最为前沿的教学理念,使他感受到不同体系下电影叙事感的多样化,更使他的影视行业视野变得更为广阔。
告别校园后,他始终如一地走在自己想要的道路上,着手创立了潼箜(上海)影视工作室。“让电影代替我表达”这是他创立工作室初期时最为深切的想法。后来他通过不断摸索、感悟,从剧本构思、情节把控、人物塑造以及镜头组合等方面展开深层次思辨。经过多次实地拍摄,他总结出:无论什么题材类型的作品,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都是制胜的关键。只有故事内容足够精彩,才能在第一时间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为此,他在剧本创作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成功创作出《异次元杀手Extra Dimensional Killer(又名:致命天平)》和《机器老爸(原名:机器爸爸)》这两项原创性剧本。其中《机器老爸(原名:机器爸爸)》成功入围2017年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单元。
这次成功,给了张楠极大的鼓励,在他看来,每一次肯定都给了他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即使拍摄过程遇到再多困难,他也甘之如饴。此后,他长期深耕于电影领域,特别是科幻题材。由他执导的电影《伊阿索密码》和科幻短片《最后十米》,分别获得了波兰中国电影周最佳长片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亚太新媒体单元最佳短片。其中《机械画皮》,更是成为了国内首部破千万分账的网络科幻文艺影片,还拿到了光年杯最佳编剧奖。同时,他与多位艺术家及实力派演员谢芳、吕中、李明启、田华、马苏等合作的豆瓣高分电影《一切如你》,也曾夺得多项国际大奖,还进一步把中国人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同江苏卫视合作制作的科幻剧集《从地球出发》,更是多次打破55城同时段收视记录,并获得广电总局年度创新创优大奖。
后来,他还涉猎了古装题材作品《闻香榭》,这部作品无论从故事内容、画面质感还是服化道具,每个环节、每处细节都饱含着以张楠为主导的主创团队的匠心与努力。并在这些努力的推动下,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古装剧“战场”中成功突围,获得了大量好评和较好的收视率。此外,他还拍摄了缉毒警察题材的电影,对于这部影片,他认为,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但其中讲述的故事却是每天都在真实发生的。导演、演员和工作人员们通过对真实的记录与呈现,让观众代入感更为强烈地体会到国家对人民的保护,更能切身感受到缉毒英雄们为人民的付出和牺牲。每一次拍摄不同的题材,对张楠而言都是一种自我挑战。是他为实现读懂观众,拉近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感这一目标的一次次创新性尝试。若是仔细回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其中总有人物眼睛直视镜头的表演画面。这并非他刻意为之,严格来讲在影视作品中很少有这样的镜头语言出现。但他觉得演员通过眼睛与观众沟通,打破戏剧所带来的间隔感,最能让人产生共鸣。
张楠在电影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一路飙升,并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轮番报道。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也非常认可他的才华,特聘他为公司的指导导演。同时,影视行业内多家知名公司也纷纷邀请他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业内各类大型颁奖和评比活动。而他总是欣然前往,为影视行业培养与国际市场接轨,具备国际影视创作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奉献微薄之力。
在张楠看来,导演工作没有什么特别复杂和神秘的秘密,重要的是要“睁眼”,要“走心”。“睁眼”——看到我们和生活之间存在的更多可能,“走心”——将影片与观众在特定人生阶段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紧密关联,并引起观众在故事之外的思考。他始终坚信,如果电影是导演最真诚的语言表达,那么做到“睁眼”和“走心”,便实现了导演、作品和观众三者之间的最有意义的沟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