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日本进入流感大流行期,并可能在即将入冬的亚洲和欧洲国家引发疫情。随着气温下降,不少市民对此有所担忧。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权威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进行科普,专家澄清:流感季与流感大流行是两个概念,目前监测数据来看,我国流感发病总体平稳,无需过度恐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今年日本从10月份就开始进入流感季,比往年要早了一个多月。英国、德国、意大利近期也发现流感病例开始明显增加。所以很多专家也认为今年流感季可能会更早一些,另外感染人数会更多。从毒株类型上来说,今年报告的毒株主要是甲型H3N2,而去年是甲型H1N1,因此大众对今年流行的H3N2毒株免疫力就会更低一些,要引起重视。
世卫组织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世界流感日”,专家对此解释,因为北半球国家在11月前后进入流感季,需要为流感的防治做好充分准备。
近期冷空气活动频繁,全国多地遭遇“断崖式降温”,流感防控也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发布的流感监测周报显示,目前我国南方省份流感活动上升。专家预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我国的流感流行季可能提前到来。
流感进入高发季,什么时候接种疫苗?
为达到良好预防效果,流感疫苗推荐接种时间为9—11月。若未及时接种,整个流行期内仍可接种。一般来说,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对抗原类似毒株的保护作用可维持6~8个月。
且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流行的毒株都可能不同,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以确保接种者获得针对当年流行毒株的最新保护。
这五类人群应及时接种
国家卫生健康委建议,所有6月龄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人群都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以下这五类高危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提前接种疫苗,出现症状后及时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①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年龄小于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②大于65岁的老年人;
③肥胖者;
④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⑤伴有以下疾病及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接种流感疫苗不但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还能建立免疫屏障,预防流感在人群中传播。
生活中还能如何做好流感预防的措施?
1、强化个人防护:勤洗手,合理选择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特别是密集场所,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更为重要。
2、避免接触患者或疑似病例:尽量避免接触已感染的患者或疑似病例,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家庭备药,准备退烧药、止痛药和板蓝根颗粒等中成药和体温计等,以备急用。
4、中药预防:在易对冷空气过敏,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的秋冬季节,除了要健康饮食、科学睡眠、戴口罩、减少出门外,还可以备一些抗病毒中成药如白云山板蓝根颗粒,预防流感,健康过秋冬。
临床试验统计分析显示,板蓝根颗粒对鼻塞、咽喉不适等感冒早期症状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阮岩医生介绍: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是发热、咽痛咽干、咳嗽还有鼻炎等问题,如流清鼻涕、鼻塞等,中医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因为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就是我们常说的抵抗力下降,其中最常见的是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在这些咽喉疾病里,中医认为清热、解毒、利咽是最常用的方法。一些常用的中药,比如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菊花,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药店陈列在售的白云山板蓝根颗粒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强机体抵抗力。一旦出现高热、全身酸痛等流感样症状,应佩戴口罩,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要自行诊断用药。
(本文综合来来源:解放日报、央广网、央视新闻、国家应急广播等,具体用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