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化工行业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在许多赛道已经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一方面,中国在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的领先实力,正驱动化工企业加速创新;另一方面,产能结构性供需矛盾,倒逼企业下决心通过创新实现产业链高端化转型。而如何进行有效创新,怎样提升创新的投入产出比?近日dss+顶世智汇相关负责人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从量到质,构建高附加值产业能力!
谈及曾辅导过的一家大型企业的经历,dss+顶世智汇中国区总经理卢伟和创新专家潘霄仍历历在目,从瘦身科研项目,到对两个重点业务单元进行深度辅导,再到构建“业务战略+科创战略”一体化体系,实现从创新到商业价值的闭环管理。“这家企业代表了中国具备上游属性、向下游延伸的化工企业转型场景——从主要从事炼油业务,而向新材料领域延伸,对其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与运营模式。这类企业往往在原料生产和工艺技术方面经验丰富,但在高附加值材料开发及市场导向型创新上相对薄弱。”卢伟认为。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的大型化工企业在成本控制、工艺水平及规模效益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构建自身的高附加值产业能力。这不仅是行业面临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化工企业的转型机遇所在。而dss+的价值,正是在于通过系统的管理方法与创新体系建设,帮助企业从成本驱动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变,助力中国化工产业实现从“量的领先”到“质的突破”。
dss+顶世智汇原本是杜邦公司旗下杜邦可持续解决方案(DuPont Sustainable Solutions),继承了杜邦深厚的企业基因,将杜邦在安全管理、卓越运营、研发创新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外输出。2019年,dss正式从杜邦独立,成立了dss+。这既是传承,也是新的起点。
新名称中的“+”象征着公司在传承杜邦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知识与人才的扩展。dss+引入了来自世界一流跨国企业、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士,汇聚了来自不同行业、拥有多年实践背景的专家。第二,咨询能力的多元化。过去dss+更多是输出杜邦经验,而如今,团队能够从独立、中立的视角出发,基于客户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定制更契合的解决方案。第三,全球化与资本层面的拓展。自独立以来,dss+持续通过并购扩大业务版图,领域涵盖可持续发展、安全管理与卓越运营等方向。
“总的来说,dss+既是杜邦百年管理基因的延续者,也是融合多元经验、不断创新的现代咨询公司。我们专注于企业运营提升的四大核心领域,分别是:安全管理、卓越运营、研发与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dss+顶世智汇中国区总经卢伟表示。
两个维度出发,筛出黄金赛道
上述化工企业是一家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已有十多年,科研体系较为完善。集团层面设有研究院,拥有数百名研发人员,旗下几十家分子公司也均设有各自的研究所,涵盖油转化、化转材料等领域。然而300多个项目难以集中精锐研发力量,延缓了研发进度,这往往是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痛点所在。dss+如何帮助企业筛选项目?筛选并非一次性“全部否定”或“一锤定音”。

图片来源:dss+
潘霄告诉记者:“我们至少会考虑两方面的要素。第一是市场吸引力。即该项目针对的细分市场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支撑起清晰的财务目标。应把大的赛道切分为可操作的点,判断这些切分后的方向是否具有实际的市场价值。第二是技术相关性与成熟度。需要评估拟引进或拟开发技术的专利状况、技术可行性以及商业化的距离,识别关键瓶颈。结合市场与技术两个维度,再对照企业战略、项目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筛选。最终的筛选目标是明确近期内哪些项目最可能带来可见的经济回报,从而把有限资源投入到最有希望取得成效的方向上。筛选是循序渐进且有依据的,这样企业内部也更容易对筛选结果产生认同感。”
“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为科研工作定调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往往指向一个或宏观赛道,在这个大的赛道中,哪些领域是真正的黄金赛道,则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市场洞察和具体应用场景进行判断与选择。科研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承接任务—发表成果—项目结束’这一流程,而应真正实现从科研成果到产业价值的转化。”潘霄表示。
立足商业视角,让创新真正创造价值
卢伟认为,如果企业没有清晰界定自身的创新主体地位,就容易出现研发课题众多、但商业目标不明确的情况。这往往是因为缺乏商业导向——在立项阶段未充分评估市场潜力、竞争格局和盈利能力,导致项目缺少商业逻辑支撑。
企业必须采取更加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来驱动整体运营。dss+帮助企业建立了一套真正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运营体系,使创新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成为围绕客户价值创造的主线。在这一体系下,企业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识别并挖掘客户需求,进而开发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价值创造与商业成功。
从技术视角看,研发链条往往被理解为“实验室—小试—中试—量产”;但从商业视角来看,创新应当从“创意构想—产品原型—客户验证—市场推广—商业化落地”这一全过程展开。只有在研发过程中引入商业目标和经济性评估,才能确保创新真正创造价值、带来效益。
创新需不需要管理?一种观点是应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容忍失败。而dss+认同“创新需要空间、允许失败”,但真正高效的创新体系必须在自由与纪律之间取得平衡。创新管理并非束缚,而是建立起必要的规范与决策机制,确保创新过程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企业创新应明确主体责任、坚持商业导向、并建立系统的创新管理机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从创新中获得可持续的回报与竞争优势。
三大创新场景,挖掘产业新机遇
dss+的创新专家们不仅提供方案,更注重陪伴企业实现从构想到落地的全过程。卢伟谈到了他洞察到的中国企业创新的几种场景:

图片来源:摄图网
第一类,基础原料往下游延伸。这是最典型,也是目前很多国内企业应该去走的方向。很多比较有规模的企业,都手握资源,例如,有的企业原来有磷矿,向下游延伸做磷化工、磷酸铁锂等新能源材料。
第二类,细分领域提升差异化竞争力。一些细分领域的专业企业规模在10亿~100亿元,要做的是提升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特别像精细化工行业,思考怎么加深护城河、扩展产品线,巩固细分领域的地位。也有相对传统的行业或者综合性的集团产业,进入“新三样”等高附加值赛道。
第三类,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拓展商业化。一些研发实力强的小型公司,创始人是海归科学家,在某个领域是隐形冠军,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快速实现商业化。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创新是重要的话题。我们跟这些企业接触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dss+在这中间能扮演什么角色,怎么帮助企业抢抓行业新机遇。”卢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