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很多消费者都分不清南北大众的产品到底有什么区别,确实,如果单从产品表面看,南北大众好像没什么差异,但实际上如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两家企业气质完全不同。
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作为大众集团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都拥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庞大的产品线,但在品牌定位与战略、产品线与车型风格、销售与营销策略、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这两家企业先后成立,如今已经走出了风格迥异的发展道路,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两家“车坛巨擘”背后的故事。
强调全球同步:一汽大众的发展
1991年2月,中国一汽集团公司与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合资成立了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大众),其首款车型是采用散件进口形式,在长春工厂组装的捷达小轿车。到了1993年2月17日,一汽-大众在总装车间迎来第10000辆捷达轿车的下线仪式。1996年,一汽-大众发动机车间全面建成投产,也让一汽-大众的产能有了进一步提升。
时间来到2006年和2007年,一汽-大众相继投产了出自PQ35和PQ46平台的速腾和迈腾,这两款车型都没有因为国产而加长,保留了全球同步的车身尺寸。2018年6月22日,一汽-大众华南基地全面建成投产仪式在佛山分公司隆重举行。而佛山分公司原本生产MQB平台车型的燃油车工厂,则在随后被改造为MEB新能源工厂。
放眼一汽-大众30年来的发展历程,已推出了包括燃油以及新能源的多款车系家族,包括探岳、揽境、揽巡,以及新能源的ID.4 CROZZ,ID.6 CROZZ等车型,为国内用户带来了与北美、欧洲同步的大众产品,与海外市场的车型保持了较高的还原度。
这也让一汽-大众的产品在本土化方面略逊一筹,比如当时坚持不加长的速腾和迈腾,销量表现就不算太好。
注重中国化设计:上汽大众的历程
上汽大众的成立时间,则可追溯到更早的1984年。
我国资历最老的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1984年由中国上汽集团公司与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合资成立。首台国产车型桑塔纳轿车可谓家喻户晓,成为当年市场的常青树。
从1985开始,上汽大众开始摸索国产化进程,夯实了基础。而随后,上汽大众更是非常前瞻地开始了设计、研发能力的培养,从桑塔纳2000到帕萨特B5、从哪吒概念车到为中国定制的朗逸家族,上汽大众一直积极研发着面向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的新产品。
同时,上汽大众及新能源转型方面也领先一汽-大众以及整个合资品牌阵营。2020年10月27日,随着一辆黄色ID.4 X缓缓驶下上汽大众MEB工厂的生产线,不仅标志着大众全球首家新建MEB工厂的投产,也标志着上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开始了新的征程。
上汽大众大众品牌家族轿车,从Polo Plus、朗逸家族再到帕萨特、辉昂,再加上途铠、途岳、途观L、途昂等组成的SUV阵营,途安、威然L组成的MPV阵营,以及ID.3、ID.4 X、ID.6 X等构成的新能源矩阵,可谓全面覆盖了国内用户的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借住敏锐的洞察,以及长期的技术积淀,上汽大众的产品线不仅做到与海外同步,还为中国用户进行了相应的定制化设计,无论是外观、内饰,还是配置与动力系统,都高度契合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每一款车型都受到市场垂青,所以常年出现“霸榜”、“销冠”产品。
从南北大众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大众汽车在华布局中,上汽大众更多在承担开拓者和破风者的角色,很多重磅车型的首发,都会交给上汽大众去开疆拓土;而一汽-大众则更多承担一个第二阶段助攻的角色,在上汽大众完成新战场开拓后,稳住大众的盛果。
综合来看,南北大众在中国市场各司其职,经营策略不同,但都颇受市场欢迎,不过从用户角度来看,上汽大众的车型在秉持大众车型全球统一的技术与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消费者使用习惯进行了量身定制,更符合国人的口味,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中国本土化,也正是这家车企的决胜之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