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防疫政策放开后,中国迅速进入了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期,新冠病毒的传播力非常强,全中国上下几乎无一幸免!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月18日最新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新冠感染者虽然已大幅降低,但是新冠感染人数仍然存在,每天新增感染者在5000例以上。
大家对可能出现的第二波感染高峰十分关注,近期“第2轮感染高峰或在3到5月”话题也登上热搜话题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邢铭友1月31日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从病毒学的角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阳康”后体内抗体水平会维持3到6个月比较高的峰值,短时间内再感染的人只有2%的概率。但是中国人口基数非常大,从去年12月开始,再过3到6个月,我们的抗体水平慢慢下降以后,这时候如果有新的病毒变异株,我们再次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非常大,仍有可能出现高峰。
邢铭友教授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到来,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也在2月1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预计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随着人群免疫力的下降,人群感染风险会增加,五六月份时,疫情变化会非常明显,到时候可能会面临第二波的冲击。但第二波疫情会出现在三月份还是五六月份,取决于是否会出现一种冲击力非常大的新毒株。
普通人能防得住第二波感染高峰吗?最有效的防疫手段是什么?
研究发现,在2022年奥密克戎出现以来,病毒的变异速率明显加快,近段时间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会是新冠病毒的最后一个变异株。每个人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持社交距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预防感染和二次感染。
2020年1月29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一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论文发现,大多数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了。这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一样,主要作用于免疫细胞。
既然新型冠状病毒让患者的免疫细胞大幅减少,使得患者免疫功能大幅下降以致无力对抗病毒侵袭,那么唤醒免疫系统,提高自身免疫力就成为当务之急。
科学家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唤醒免疫力的时候发现:NADH作为NAD+的直接前体,通过NAD+激活Sirt1蛋白及CD38催化NAD+转化为ADPR、cADPR等物质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同时产生能量(ATP)为免疫细胞供能,全方位激活免疫系统。但NADH极不稳定,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存在于实验室,无法为大众所用。直到赛立复破解了NADH在生产过程中不稳定、吸收率低等重大难题,成功制取超高纯度可稳定保存长达3年的赛立复cNADH(技术发明专利号: US9950000)让cNADH在体内缓慢释放,平衡吸收,提高利用效率,24小时效果持续平稳。
NMN因为是NAD+的直接前体,所以倍受抗衰老人士的青睐。但是赛立复开展的大规模NMN人体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相当数量的人群即使服用大剂量的NMN,依然响应微弱,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果。原因是这部分人服用的NMN在进入细胞的过程中会受到CD38蛋白的降解,即使NMN进入细胞内部转化为NAD+也会被细胞中游离的CD38降解,因此即使服用高剂量的NMN也无法提升体内NAD+的水平。
最新研究[1]发现CNADH作为氢化分子进入细胞的通路与NMN不同,不受CD38的影响。学术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研究数据[2]显示cNADH比NMN更能刺激NAD+的增加而且对细胞存活有保护作用。多项研究都在说明cNADH是那些对NMN不响应人群衣充NAD+的最佳解决方案。
其次,cNADH分解的生物氢“H+”如虎添翼,能够为免疫细胞等提供强大能量,增强代谢活性与超氧化物的转化能力;修复免疫细胞氧化应激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及损伤,全方位激活免疫系统。NAD+与生物氢"H+"的协同作用下,使cNADH发挥出综合抗衰作用,最终,做到1粒cNADH的抗衰功能等同于6粒NMN的效果。
赛立复cNADH是目前唯一能够安全、天然、全方位、无依赖性唤醒免疫系统的产品。在第二波感染高峰到来之前,按需补充cNADH,提高自身免疫力,为身体蓄满抵抗力,是战胜病毒的关键。
当病毒攻击人体时,最大程度唤醒人体自身免疫力是非常重要的,引用钟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病毒感染都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我们要保持乐观,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当自身免疫系统警醒反攻之时,就是我们吹响胜利号角的时刻!
本文引用文献:
ChiniENTheMulti-facetedEcto-enzymeCD38:RolesinImmunomodulation.HoganKAChinicCancer,Aging,and Metabolic Diseases[J].Frontiers in lmmunology, 2019, 10:1187-.
Wu K,LiJ,Zhou X,et al. NADH and NRH as potential dietary supplements or pharmacological agentsfor early liver injury caused by acute alcohol exposurelJ]. Journal ofFunctional Foods, 2021, 87: 104852.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