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拿一种颜色比喻,你一定就是蓝色的。”这是小艺术家张倍尔最好的朋友对她的形容,而她则以一场出色的个人油画艺术展作为回应。2025年11月23日,由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美育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主办的《蓝入不禁——张倍尔与「蓝」的对话》个人油画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尚空间启幕,26幅近年创作的布面与木板油画作品集中展出,张倍尔试图用“蓝”叩问情绪、孤独与成长的深层命题。
《蓝入不禁——张倍尔与「蓝」的对话》个人油画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启幕
在张倍尔的创作语境中,“蓝”从未被单一标签束缚。“蓝”既是他人眼中象征平静与可靠的“大海”、“湖水”的颜色,也是她自我感知里带着冷意与距离的情绪载体——是深夜独处时的安稳呼吸,亦是人群中突如其来的空荡疏离。
展览标题“蓝入不禁”,正是她对“蓝”的独特解读:拒绝被单一性格、气质概括,更打破情绪,高兴亦或低落的两极化围栏,让“蓝”成为多元情绪的出口。从画面呈现来看,“蓝”的形态丰富多样:可以是一叶小舟周边的水波、一间卧室里的空气,也能是城市通道中的光影,甚至是宇航员脚下寂静星球的底色。每一种“蓝”的表达,都藏着张倍尔对情绪的细腻捕捉。
17岁的“艺术之星”张倍尔在展览现场
张倍尔的创作灵感,多源于生活里易被忽略的“小片段”。比如: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段情绪的起伏波动、路过地铁口时的偶然一瞥。她的作品游走于变形现实与轻盈超现实之间,熟悉的场景中带着些许“失焦”感,宛如记忆里留存的珍贵帧画,将“被看见”与“未被看见”的自我一一呈现。
展览以四大板块展开叙事:第一板块聚焦“水面”,《停靠》、《所有被动的》等作品中,有人蜷缩小船与世界保持安全距离,有人随舟漂流托付方向,每一个姿态都是情绪的真实写照;第二板块贴近“日常空间”,《卧室》等,被子褶皱、桌边热气、空荡座椅等“无事件”场景,被打造成可放下防备的情绪栖息地;第三板块转向“城市与人群”,《C2地铁口》、《被埋没的》描绘地铁通道、街头人流、聚会场景,“个体声音被埋没”的阐释直击人心,引发共鸣;第四板块则进入“失重语境”,《身边的一切》中宇航员与星光对望、《泡泡》里金鱼与记忆被封装,让孤独在更大尺度中成为可理解、可携带的状态。
“艺术之星”张倍尔在展览现场与观展者交流及介绍画作
“我不急着谈‘风格’与‘立场’,也不急着给‘艺术’下定义。”谈及创作,张倍尔坦言,她更在意作品能否让观众“短暂停一下”——或许是一秒钟的思考,或许是未被言说的情绪被轻轻触碰。“情绪和期待一直在推着我,而真正的成长,很多时候都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慢慢成形。”这句话既是她对自我成长的注解,也成为本次展览的核心注脚。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美育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代表李苒然给张倍尔颁发“艺术之星”证书
本次展览中多件作品蕴含亲情与自我修复的温度,作品《姥姥》细腻描摹长辈做针线活的日常,满是温柔;作品《缠绕》以理顺乱线隐喻收拾心事;《一碗安静》中女孩借蒸汽“吞下情绪、收拾自己”,此时的“蓝”褪去冷调,染上家与记忆的暖色。最后,张倍尔诚邀大家走进“蓝入不禁”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感受17岁少女内心中的些许情绪与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