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保护健康,扶危济贫,为民谋福,是众多医学人士的责任和追求。牢记着神圣的使命,他们不畏困难,积极探索,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了痛苦,带去了希望,守护着患者的健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同文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怀有济世救人之心的医者,他牢记着身为医生的天职,常年坚守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一线,不仅成功救治大量急危重症患者,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而且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也因此成为我国急危重症救治领域远近闻名的医学专家。
医术精湛注重创新
2011年,孙同文开始担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综合ICU科主任,长期以来,他一直从事急危重症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拥有缜密的临床思维,深谙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尤其擅长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急性中毒等各种急危重症的治疗。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创新推动发展,对于医学来说,也是如此。3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孙同文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医疗创新之路。
前瞻性的眼光,使孙同文有了独到的发现。他发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脓毒症炎症反应,减轻器官功能损伤,是脓毒症治疗的潜在治疗手段;他发明了一种结构简单、方便使用的气管导管装置,能够顺利穿过困难气道,引导气管导管插入气管中,解决了现有技术遇到的难题。
新奇独到的发现层出不穷。孙同文在国内率先发现了新型指标,如血胱抑素C、血总胆红素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能够对冠心病患者预后进行准确的预测,为患者病情评估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他对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使冠心病的治疗策略得到了进一步的规划。研究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冠心病治疗领域的科研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主要死因,近年来在治疗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无特效治疗方案。“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集束化治疗”项目立足临床,通过基础研究、荟萃分析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探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集束化治疗方案。本项研究成果全面提升了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认识、为诊疗方案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脓毒症的治疗更科学,本项目荣获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研究创新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已在河南省多家医院进行应用,有效降低了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社会效益显著。
创新如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吸引着孙同文在医学治疗、科研中勇于探索和实践。
严于律己培育桃李
医者仁心,救治患者,是医生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医30余年来,孙同文一心为患者着想,让患者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救治重症患者,是医生刻不容缓的任务。孙同文秉持着自己的医学初衷,总是竭尽全力治疗患者。他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一次次把患者从生命的危险边缘拉回来,使他们重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人生的美好。孙同文严于律己,对工作高度负责,成功救治了14例群体铊中毒、重症病毒性脑炎并急性胰腺炎等患者,受到了患者的极力赞扬。
孙同文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严格要求ICU医生,要努力学习专业医学知识,勇于实践和承担,能正确处理各种患者的突发情况。打造国内国际一流的学习型科室,是孙同文心中美好的愿景。为此,他非常注重学科的临床科研。他总是努力为科室成员进修学习提供机会,拓展科研团队的视野,促进科室的稳步发展。在进行临床医疗和科研时,孙同文还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成员养成了良好的医德,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医风。
在繁忙的医疗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孙同文还积极投身于科研教学。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育医”的方针,注重“课程思政”,带教的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优秀三好学生、优秀毕业论文、国家奖学金等荣誉,为社会输送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重症医学人才。他因材施教,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培养了他们勇于实践、敢于负责的精神。他还通过科研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承担科研荣誉环身
在科研工作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凝练科研方向,专注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锚定目标,持之以恒。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主持制定专家共识4部,主编或参与6本专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南省卫生科技攻关省部共建重大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等课题,开展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此外,他还积极牵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急危重医学研讨活动。自2012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原急危重症论坛”、八期“急危重医学讲座”。2017年11月,孙同文当选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危重医学专委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并连续组织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峰论坛危重医学分论坛。此外,持续开展“百名医学专家精准健康扶贫行暨危重医学专委会基层巡讲和健康扶贫”活动,先后走到革命圣地延安、河南信阳、湖北麻城、河南巩义、湖北宜昌、浙江嘉兴、海南海口、江西瑞金等地,开展学术讲座,普及重症医学相关知识,为老区人民义诊查房,有效促进了危重医学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基层医师诊疗水平,推动了基层危重医学事业发展。
对医疗、科研、教育的突出贡献,使孙同文2018年入选“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先后荣获了“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卫生系统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首届“医德医风标兵”、“2015年生命英雄—科技之星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2016健康中国传播大使”、国家卫计委第三届“生命英雄—科技之星奖”、“2018中国卫生应急医学突出贡献奖”、“郑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以及河南省医学会“名医名家走基层,送健康系列”公益活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也获得了“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称号,第一完成人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研究创新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荣誉的获得,浸透了奋斗的汗水。对医学科研的执着,对患者无私的付出,对生命的坚决守护,成就了孙同文非凡的医学事业,也是激发他不断前进的源源不竭的动力。在奉献医学、救死扶伤的道路上,他无怨无悔。
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党支部书记、急诊医学部副主任、综合ICU科主任的孙同文,还是河南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重症医学工程研究中心、郑州市脓毒症重点实验室主任、封丘县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并兼任第八届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候任会长、河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副总编辑、《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WJEM编委(SCI收录),创办重症医学英文期刊Intensive Care Research并担任主编。
医学之路漫漫,在从医的道路上,孙同文牢记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以大医精诚的崇高情怀,为祖国的医学科研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以自己高尚无私的医德,为患者送去了缕缕福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